“二次放号”存隐忧 如何下降注销移动设备号的风险
?
如何下降注销移动设备号的风险?
注销号码前应先解绑第三方软件;学者提议运营商可思考对“二次号码”采取更严格验证程序
“读者注销移动设备号等于出卖自己。当移动设备号不用了 ,去营业厅注销,过一阵运营商会再次将移动设备号投入市场销售 。下一个用你移动设备号的人,可以用移动设备验证码登录你的xm外汇官网登录支付宝、微信等各类软件,后果不堪设想。”
安徽一位民警日前在社交账号发布的这则科普影片火了。他所谈的场景是“二次放号” ,是指老读者停用或弃用移动设备号后,号码由运营商收回 ,空置一段时间再次投放市场供新读者选择。这种循环利用码号资源是国际通行做法 。但其引起的网络热议 ,也让人们开展担忧这背后个人数据泄露和财产保养的风险。
4月7日 ,三大运营商客服均告诉记者,一般在读者主动销号时,XM外汇开户工作人员都会主动提示先解绑有关软件,然后再去办理注销。
但是市面上仍然多次爆出有关数据泄露事情。多位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的法律学者和解读师表示,可以让“二次号码”等待更长时间再流入市场 ,运营商也可以思考对“二次号码”采取如在再次分配前进行更严格验证程序等措施 ,第三方网络平台或软件则应该强化账号保养措施等 。
现状
“二次放号”:领域正常流程但存隐忧
针对网络热议的“二次放号”,三大运营商客服均告诉记者,移动设备号码经过冷却之后要二次投放市场,这是政府有关部门的条例 ,号码资源需要循环利用 。
“移动设备号码二次销售是国际惯例 ,IC外汇交易因为号码资源有限,所有运营商基本都这么做 。”市场研究机构Omdia首席解读师杨光对记者说 。
三大运营商客服向记者表示,移动设备号在销户后有90天冷冻期 ,在90天冷冻期间内 ,运营商会采取措施剥离该号码与之有关的业务,例如套餐、积分等。90天冷冻期后号码会再次进入号码库用于后续市场投放 。但第三方平台数据无法清除。
支出者去营业厅办理新移动设备号 ,有多大概率会购买到曾被利用过的老号码?中国移动客服告诉记者 ,如果想要全新号码 ,需要在营业厅选择新号码段,比如像17或者19开头的号码段,而如果是一些老号段 ,比如18或者13开头 ,就有可能是二次利用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自主选用全新号码或者老号段 。费用上没有区别。”
“二次放号”是领域正常流程,但其中存在的个人数据泄露风险却令人们担忧。此前已经爆出多起App(软件程序)被注销过的移动设备号新主人登录的案例 。北京的金女士移动设备短信每月都会收到一个公积金缴存和余额数据 ,但是这数据并非她自己的 ,而是她当前移动设备号上一个读者的。“已经连续收到2年多了 。”虽然这些短信没有透露更多个人数据,但她感觉仍然是挺敏感的素材 。
对此 ,三大运营商客服均表示 ,AVA外汇交易一般在读者主动销号时,工作人员都会主动提示,如果绑定银行 、支付宝 、微信等第三方软件,提议先解绑 ,然后再去办理注销 。
4月7日,记者就未解绑银行预留移动设备号是否存在风险咨询了中国农业银行支行和中国银行支行,上述两家支行工作人员表示,即使能够获得移动设备验证码,利用移动设备银行App 、支付宝、微信支付还需要支付口令 ,还得跟账户实名数据做匹配 ,“风险应该较小,免密支付可能会有作用”。
针对银行在预留移动设备号未更改前向原移动设备号发送提示账户余额等短信是否可能存在数据泄露风险,中国农业银行支行工作人员表示,这类短信只供给银行卡尾号 ,对方无法从短信知晓完整银行卡号 。
但上述两位工作人员也表示 ,不能完全保证不存在风险。她们提议移动设备号、资料证等关键数据一旦发生变更 ,应前往银行替换数据,以免作用账户利用或留下风险隐患 。
提醒
运营商 :需要读者注销号码前主动解绑
据新华社2022年7月21日报导 ,工信部开发了“一证通查2.0”服务 ,读者凭借移动设备号码和资料证号码后六位 ,便可查询本人名下移动设备号码关联的网络账号数目。该查询目前拥护腾讯 、阿里巴巴、百度 、快手 、抖音等公司的16个网络账号查询,可以通过“工信微报”“工信部反诈专班”“中国信通院”微信公众号、运营商App、支付宝小程序等多种途径进行查询。
中国移动客服还表示 ,后续中国移动将在工信部的指导下继续提升二次号码解绑服务涵盖的软件规模 ,并且 ,也将进一步强化客户营业厅销号前的解绑提醒。中国联通也表示,将来希望有更多网络公司加入到数据共享通道服务机制中 。
不过上述服务只能帮助读者查询已经绑定的App ,并不能使读者销号时自动解除有关平台账号的绑定 。
中国移动客服说明称,运营商只能注销自己内部的业务 ,但没办法跨平台注销其他公司的业务 。“我们只能涵盖移动规模之内的 。能流程解绑的只有软件供给方和读者。”中国联通客服也表示,他们没有权限去干涉第三方平台的账号绑定。也没有渠道去取消机主在第三方注册的数据。
“第三方涉及的面对比广 。”中国电信客服对新京报记者表示。针对可能存在的移动设备号关联第三方账号争议 ,上述客服表示,如果读者反馈了相应现状,中国电信会协助读者进行账号申诉,供给销号时间节点证明 。
注销号码还存在另一种风险现状 。现实中 ,有些读者在不想利用某个号码之后,就在某个时间点直接弃用了,还有的读者是欠费之后弃用。
上述中国移动客服表示,读者的移动设备卡如果欠费停机时间超过一定时间,会自动销号 。这种现状没法提示 ,读者也就接纳不到解绑账号提醒 。“号码已经欠费停机 ,我们是打不过去电话的 。”
“欠费销户的现状没有办法提示 ,跟主动销户相比风险会大一些 ,可能需要读者自行承担 ,中国电信能做的提醒都会发短信告知 。”中国电信客服说道。
“也请广大读者在注销号码前主动解绑 、更换各类软件关联的移动设备号码,尤其是社交 、金融等软件 ,以免作用个人利用与数据 、资产保养 。”中国移动客服说。
观点
学者 :注销后个人数据的应对也需要留意
如何更好应对注销移动设备号可能引发的数据泄露风险?
“网络平台运营者在服务流程中 ,除移动设备号外 ,还应该配套其他资料数据 ,如资料证、人脸识别等,尤其在涉及财产、重大人身权利的网络服务方面。”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提议。他认为,移动设备号码相对资料证来说还不太平稳 ,人口流动 、网络服务选择等都可能造成移动设备号变更。
他并且认为,为处理注销难题从而提升平台获取读者个人数据的规模 ,个人数据泄露风险也会相应提高 。“较简单的处理思路是尽量下降移动设备号码认证,资料证认证效果可能更好些。”
朱巍表示 ,注销后个人数据的应对也需要留意 ,注销后的数据应对责任 、标准、程序、监管都应该有清晰、统一的规则。“法律条例必须销毁、脱敏,到底做没做老百姓也不知道 。”(记者 孙文轩 韦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