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有需求的学子勇敢推高兴理咨询室的大门

让更多有需求的学子勇敢推高兴理咨询室的大门

归纳 :汤晓雪出处:中国青年报 查看次数:发布时间:2024-04-08 10:47:45【字体 :小 大】

  看着同学们陆续进入工作岗位或升学 ,为了准备申请博士的论文而延期结业一年的李升心态有些失衡。发现自己情绪情形不好后  ,当时就读于福建一所高校的李升在朋友的提议下尝试了解心理咨询,并第一次走进院校的心理咨询室。

  近年来 ,XM外汇平台MT4下载高校学子心理卫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留意 。去年10月 ,政府卫生卫生委在有关资讯发布会上介绍,试点地区全部高校均设立心理辅导室或社会工作室 。

让更多有需求的学子勇敢推高兴理咨询室的大门

  大学子需要怎样的心理咨询室?他们是否了解本校的心理咨询室现状,有咨询需求时能否及时得到满足?咨询体验感如何?近日 ,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针对高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现状 ,面向全国高校大学子发起问卷调查 ,共回收来自246所高校学子填写的有效调查问卷7595份。调查发现 ,85.17%受访大学子表示所在高校有心理咨询室;78.13%受访者表示目前院校心理咨询室的配置可以满足需求  ,其中完全满足占43.50%,对比满足占34.63%。

  师生双向探索促高校心理咨询室发挥效能

  早在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普通高等院校学子心理卫生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报  ,其中关于“大学子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的条款表示 :高校应根据领域要求设立心理咨询室 ,为学子供给心理咨询服务。有条件的高校可在院(系)及学子宿舍设立心理卫生教育辅导室。心理咨询室开放的时间应能满足学子的咨询需求。

  中青校媒近期调查发现,受访者通过高校心理咨询室处理困惑现状如下:完全可以处理(27.37%)、xm外汇平台杠杆比例处理了一部分(34.17%) 、不太能处理(7.10%)、并未处理(1.58%)、众汇外汇平台咨询后压力更大(0.54%)。54.44%的受访者表示心理咨询室为学子在校内咨询供给了保养 、舒适、私密的场所;50.19%的受访者认为在遇到迷茫 、压力等现状时可以得到解答和帮助;49.69%的受访者认为高校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处理学子心理难题,供给情感拥护和指导 。

  在院校心理咨询室的咨询体验让李升觉得舒适而有效。下定决心做心理咨询前  ,李升在朋友的精选下阅读了两本与心理咨询有关的书 。“读这些书对我去寻求心理咨询有一些促进作用 ,读完后会理解心理咨询既不是可怕的洪水猛兽,也不是无所不能的灵丹妙药,咨询师和来访者是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关系 。”抱着这样的客观认识与平和心态,李升开展在校内预约心理咨询 。

  李升的咨询连续了大约半年 ,总共8次左右 ,每隔一到两周一次,“几乎每次咨询完都是流着眼泪出来的” 。咨询师是一位40多岁的女士,温柔 、亲切 、包容,“咨询的流程中她供给了很多情感拥护 。在咨询室让人感到保养的生态下 ,她引导我去思考 ,回忆儿童时期的想法” 。FXTM富拓外汇平台李升感到咨询下来很有帮助,也处理了他内心的部分成长难题。

  今年1月,就读于广东一所高校的刘家楠感到,自己被繁忙的实习、理不顺的论文初稿和头绪杂乱的找工作经历“围困” ,学业上的困扰带来了和身边人沟通不畅的障碍,感觉自己情绪不对的刘家楠想到了心理咨询。在网上查找到自己所在院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公众号 、找到预约咨询通道 ,大约20位校内专职或来自校外心理机构的兼职咨询师的图像、履历、擅长方向、擅长的治疗方法等映入刘家楠的眼帘。跟院校的咨询师交流的1个小时里 ,刘家楠觉得最大的收获  ,是获得了阶段性梳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历程和心态的水平,“之前我自己并不知道怎么梳理 ,很多想法是紊乱的”。

  “相比2020年前,最近几年每一年高校学子预约心理咨询室的整体人数和比例都在提升 。”西安电子技术大学(以下简称“西电”)心理卫生教育中心主任魏萍在高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20余年 ,在她看来,心理咨询预约量的提高离不开有关科普工作和社会知晓率的提高,克服、变更心理疾病污名化状况是全社会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同学不愿意来咨询 ,一定有自己合理的顾虑,不过我们迫切希望消除心理疾病污名化的负面作用 ,让有需求的同学愿意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魏萍介绍,当前 ,高校正不断探索多元化方法 ,如提升学子预约心理咨询的次数,提升专职心理咨询师、兼职心理咨询师名额 ,启用简易的校内心理咨询预约平台 ,设计 、发放心理咨询室文创产品  ,开设心理卫生知识科普公众号等 。

  有需求亦有担忧,受访者关心心理咨询室宣传力度与保密制度

  中青校媒调查呈现 ,68.93%受访者认为自己目前对院校心理咨询室没有需求 ,14.80%的受访者有需求并去过院校心理咨询室,16.27%的受访者有需求但没去过。在有需求但没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受访者中,没去过的原因涵盖不了解院校咨询室现状 ,不敢贸然前往(44.86%);担心做咨询后被身边教师、同学知道(27.68%);认为院校心理咨询室不够专业(20.65%);院校心理咨询室位置有限,预约难度大 、程序复杂(17.73%)等。

  刘家楠在寝室门口等对比显眼的位置,见到过写有如何预约院校心理咨询室的宣传贴纸,“如果有意识地想去获得帮助,是很容易找到如何去咨询的” 。但不同高校对心理咨询室的宣传力度各不相同,就读于河南一所高校的赵梦园坦言对院校咨询室并不了解 ,目前遇到心理困惑时 ,她首先想到的是辅导员,“院校对于校内的心理咨询室宣传不多,可能有的人甚至不知道它在哪儿”。

  “预约难”“强制匹配咨询师”也是北京一所高校的林浩然选择校内咨询室路上的“拦路虎”。之前出现负面情绪 、原本计划在校内预约的他一直没排上号,由于急切地想要获得心理拥护和疏导 ,他最后选择了市面上的付费心理咨询师 。

  针对不同受访大学子对心理咨询室可能存在难题的担心,魏萍表示 ,高校需要通过心理课堂 、心理社团活动  、心理卫生知识讲座等方法普及高校心理咨询室的真实现状  。“就拿西电来说,我们从2007年开展为大一新生开设心理卫生教育必修课,课上不仅会介绍本校心理咨询室的具体现状,还会鼓励学子尝试多种渠道倾诉 ,比如介绍一些校外心理公益热线资源 ,方便满足部分不愿意在校内咨询同学的需求。”

  林浩然对院校心理咨询室的隐私保护现状也有所担忧。“我看过一些报导,学子咨询后,院校咨询室会把学子现状汇报到学院,部分没有心理辅导经验的辅导员插手后  ,反而会加重咨询学子的负担 ,小困扰演变成大难题 ,有点得不偿失。”

  就读于福建一所高校的隋梦颖也曾担心隐私泄露 、咨询师不够专业 ,但尝试过几次后,她觉得这其实是一种偏见。“心理咨询师由于受训根源不同,咨询的核心和解读的角度存在很大差异,很多人觉得效果没有达到预期 ,很可能是没有遇到适合自己的咨询师 。”

  刘家楠曾看过一篇自资讯稿件 ,讲述院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如何将学子隐私透露给了学子家长 、同学,当他拿着这篇稿件找熟悉的心理教师探讨时,心理教师感到愤怒而痛心。“他表示自己和同行虽然是院校的教师 ,但都经过严格的训练,会严谨地遵循保密原则和工作流程 。他也担心这篇素材让那些想去求助的同学不敢去求助,从而错失了获得帮助的机会 。”刘家楠觉得隐私保护机制要更为严谨完善的并且 ,也希望一些自资讯不要妖魔化院校的心理咨询平台,让一个本来很好、很有必要 ,能为有需要的同学供给帮助的手段因此失效。

  关于受访大学子集中留意的“担心隐私泄露难题” ,魏萍表示,心理咨询中有严格的心理咨询伦理守则 ,保证学子福祉是第一要务  。她介绍 :“保密突破需具有相应的客观条件,比如学子出现自伤、自杀,伤害他人等行为时才会出现保密突破的现状。如果咨询师判断需要与学子家长沟通学子的现状 ,心理咨询师会和学子本人进行沟通,与其探讨告知辅导员 、父母的方法 ,会与学子反复探讨告知哪些素材 ,哪些素材是不会告知的,让学子了解到告知的目的是如何更好地寻求各种资源帮助自己度过最艰难的这一段时间 。如果需要辅导员和学子父母沟通学子现状 ,心理咨询师会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包括前期心理建设 ,如何与家长沟通有效 ,让家长不仅重视学子遇到的难题 ,还让家长感受到院校和他们一样 ,当儿童遇到了困难和挑战,大家一起相互拥护 ,共同面对。”

  受访大学子期待高校心理咨询室将来推动

  虽然暂时没有咨询需求,但赵梦园认为每个人都会遇到焦虑 、困惑的时刻  。相比“大锅烩”式的讲座 ,她更期待高校心理咨询室供给的有针对性的沟通。“每个人疏解压力的方法都不同  ,在掌握了通用的排解办法后 ,更需要个性化的心理咨询 。”

  在心理咨询中得到了内心拥护的李升希望有需要的同学能敞高兴扉,走进心理咨询室 。不过他也发现 ,目前一些心理咨询室的“能见度”还不高,青少年也对比缺乏直接了解如何减轻心理困惑甚至难题的路径   。“有很多人遇到难题时不知道如何去处理 、不能轻易找到帮助处理难题的资源和路径 。”他感到这是校园心理卫生机构应该去着力处理的难题。

  有过一次愉快的咨询体验后,李升希望同学们能多了解心理有关知识,客观地看待心理咨询 ,也能在有需要时敞高兴扉,走进心理咨询室。如今已经在复旦大学读博的他琢磨着 ,有机会也到新院校的咨询室进行咨询。这一次不是因为感到心情不悦 ,而是为了解读自己的性格和成因 ,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推动  。“心理咨询并不一定只用于是处理内心的痛苦 ,终身成长也是一个关键方向 ,这个方面很多人还不了解 ,但它能帮助我们实现更为完整的心理作用。”进入新的学习阶段后 ,李升感到自己的价值体系目前发生变动,他希望能够找院校的心理咨询室,到一个对比舒适保养的生态中,去梳理自己新的思考。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受访者对高校心理咨询室的推动有所期待  ,包括提升咨询位置 ,满足更多学子需求(55.39%);完善咨询室保密制度(53.19%);简化咨询室预约流程(50.81%);配专职心理咨询师 ,引进更多专业人才(50.28%)。

  关于将来高校心理咨询室的推动 ,魏萍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首先应为心理疾病 、心理咨询去污名化 ,“不能因为学子遇到了一些难题就粗暴地给他们贴上标签,而应当陪伴他们共同面对,相信他有处理难题的潜能” 。其次,高校心理卫生教育的建设推动离不开优质的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胜任力的难题值得重视  。“需要强化对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推动 、晋升空间 、薪资待遇等方面的留意 ,让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被更多人看到,让其无后顾之忧地服务学子。”此外 ,高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平台性工程,需要全校师生、家长、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也许有些同学现在出现了一些症状,但请大家多给他们一些耐心 、包容和陪伴 ,等他真正走出这段日子,他会很感激在他至黑至暗的日子里曾有那么一束光,让他继续持续下去。”

  (文中除赵梦园外,其余受访学子均为化名)

  记者 程思 毕若旭 王军利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标记*